「瓶行宇宙」是由社会创新企业BottleDream呈现
致力于做中国最棒的社会创新活动内容品牌
一年一度,一个社会议题
全球搜罗一系列创新有趣的解决方案
最具人气的国际创变者
+
本土最具创变精神的企业和品牌
撬动传播事件和公众参与
共创社会价值
一年一度,一个社会议题
全球搜罗一系列创新有趣的解决方案
最具人气的国际创变者
+
本土最具创变精神的企业和品牌
撬动传播事件和公众参与
共创社会价值
连汽车尾气,都可变成美妙的墨水;
在浪费和不浪费之间,存在着一万种,
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选择。
「SAY NO TO PLASTICS」
痛心于塑料废弃问题的严重,Ashwath 花了4年时间,研究出由红薯、玉米、马铃薯等12种天然材料配制而成的「可以吃的塑料袋」,连印刷也采用可食用油墨,可以100%实现自然降解,就算烧了也不会污染,没有刺激性气味或有毒气体。
他创立了 Envigreen 公司,入选《福布斯》印度「30岁以下30人」榜单;产品在印度、阿联酋、卡塔尔等多地已经开始投入使用。
「一饭一菜皆用心,好好食饭,对你的一日三餐都不苟且」
陈晓卿是一位资深的纪录片导演,也是一位资深吃货:即使地震来了也要吃完面前的那一碗肥肠。
对待食物,他有自己的「不浪费」箴言:「一饭一菜皆用心,好好食饭,对你的一日三餐都不苟且」。于他而言,吃什么、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「和谁吃」来得重要。他将来到瓶行宇宙的现场,与大家分享食物、人和爱的故事。
「Future of good food is inspired by hope, not fear」
凭借在可持续食物领域的关注和贡献,Matilda 成为2017年 TED 大会上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 TED Fellow。
作为一位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,她创办了直连农场到餐桌的「一米市集」,让每个食物都有名有姓;以及国内首个食物科技领域的创投加速器「Bits x Bites 」,减缓目前食物系统的不可持续性,加速食物科技的可持续发展。她说:「Future of good food is inspired by hope, not fear」。
「每一次对食物的选择,其实都是对想象力的考验」
Dawn 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授和跨界艺术家,她相信,「每一次对食物的选择,其实都是对想象力的考验」,因此她创办「冲突厨房」,专门售卖和美国“交情不好”的伊朗、巴基斯坦、委内瑞拉等国家的食物。她从食物出发,在街头营造一个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平台。
Dawn认为食物是没有偏见、多元化开放的媒介;而生活中,人们常通过食物接触另一种文化,但也往往仅止于「吃」这个动作,而不再深思背后的涵义。
「污染是没有『边界』的」
Anirudh 是麻省理工学院(MIT)大学霸,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脑洞发明家。在发明能自动检测路上障碍物、给视障人士提供便利的鞋子后,他盯上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雾霾和城市尾气,「污染是没有『边界』的」。
在伦敦、纽约、香港等地,他和团队都收集了汽车、轮船、烟囱等排放的废气,从这些废气中提取黑色可吸入颗粒物,制作成「空气墨水」,还与当地艺术家共同创作出环保又酷炫的涂鸦。他相信,「有用」和「没有」的边界可以被打破,所谓「污染」,不过是人们没有找到正确使用方式的资源。
「设计的原意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吗?为什么制造更多垃圾?」
张玮晋自嘲是「香港杰出废青」,最爱与垃圾打交道,他创作的种种「垃圾作品」受邀在米兰设计周香港展、柏林DMY国际设计展等展出。
「设计的原意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吗?为什么制造更多垃圾?」他常常这样反问自己。于是,他从废墙纸、塑料瓶等种种废弃物中挖掘可塑性,设计成实用而不失品味的产品,启发大众从新角度反思产品由制造、消费到废弃的全过程。
目前,地球上每年白白浪费13亿吨食物,而到2050年,世界需要养活90亿人口。
人类对食物的认知往往来自社会最小单位——家庭。一箪食、一豆羹,种种细节均有不浪费的可能性。面对全球严重的食物浪费与短缺危机,科技可以在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厨房的整个链条上,发挥什么样的创新力与解决力?全球范围内,有哪些令人惊喜的科技,正在创变?三位重量级嘉宾,将为你带来精彩对谈。
这里的「剩食」,指的可不是被你中午吃剩下了的那盒外卖,而是一些因为颜值不高、表皮有破损或者临近保质期,但依然安全可食用的食物。
在张扬个性、拒绝「零瑕疵」的现代,人们对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宽容,却对食物越来越严格,而「零瑕疵」的挑选标准,就这样年复一年浪费着大地对每一株食物的供养。
在瓶行宇宙第二季的现场,你将和519位参与者一起坐在哈利波特魔法学院般的长条桌上,享用一盘剩食。
在「社会创新公园」,
你将看到不浪费的 100+ 个创变者故事脑洞
从⼆维的叙事空间,
⾛⼊三维的现实世界。
一个个创变者故事
将与你产⽣⾏动上的真实连结,
带来 100+ 种创新有趣的生活可能性。